有关电动车电池生产工艺的出口限制中国一宣布,欧洲听了那可是心里咯噔一下。连一直抱怨不愿来北京参加中欧峰会的冯德莱恩,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事了。
日前,中国商务部一声令下,明确限制了8项电动车电池制造技术的出口,若有人打算投资或技术合作啥的,得提前向相关部门报备。这看着还挺正常的,是为了保护技术专利不被外泄的必要措施。不过仔细琢磨,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。
把技术出口限制了以后,不少中国电动车厂想在海外建工厂的计划可能要推迟或者受阻。而实际上,欧洲一直挺希望中国车企能在那边设厂,这样的愿望由来已久。
为了促使中国企业在欧洲设厂,欧洲方面承诺会放宽对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出口限制。毕竟,虽然中美关系现在有点紧张,但中国至少还有两家电动车和电池厂即将在密歇根州建成落地。
为什么美欧一直在推动中国车企到海外投资建厂呢?其实就是想把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,把产业链上游牢牢掌控住,把就业和技术溢出锁在本地。中国新能源车企技术实力强、产能足、价格实惠,各方面优势明显,这点都摆脱不了的。那么他们就索性让你来自己这儿建厂,一方面解决本地就业难题,另一方面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,比如电池原料、设备和物流等等。最终的目的,就是让你的技术逐步“泄露”,变成本地的“共识”。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技术转让策略。
比亚迪在欧洲卖的当然是中国产品,但如果它在匈牙利建厂,那就变成了匈牙利制造了。同样,宁德时代在美国开工厂,那就成了“美国产业链”中的一员。身份一旦换了,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啦。
其实,欧美这边内部也是两派:一派挺希望中国车企来合作,希望带来新技术和市场的活力;另一派则想严格限制,怕技术被传出去或者出现“倾销”。支持中企来建厂,实际上是扶持那些听话的玩家,边合作边划定红线,目的就是为了逐步去中国化供应链。
就是说:我允许你加入,但得由我来掌控这场局面。毕竟欧美也很清楚,要是把中国新能源车企彻底挡在门外,只会促使中国转向全球南方市场,最终在技术和规模上变得更难追赶。所以,理解为什么中国限制技术出口会让欧洲觉得头疼了吧。西方原本打算是邀请中企在自己这建厂,借机学习技术、弥补短板,结果呢?中企到了,但带不来真正的技术。
因此,冯德莱恩原本以为自己能在中欧谈判中稳住节奏,没想到,掌控主动权其实还在中国手里。她原打算假装示弱,发出自己可能不参加中欧峰会的信号,借此给中国施压,在“电动车补贴、产能过剩、市场准入”等问题上让步。她觉得这招挺管用,能让北京坐立不安。可是没想到,中国一出手就让她明白,真正的硬通货,还是核心技术。
眼下吧,她要不要去峰会其实意义大于实际效果。要是不参加,那就算自己主动退出谈判,等于放弃了话语权。所以,冯德莱恩其实陷入了两难境地,硬着头皮也得来了。
看到特朗普最近开始放低姿态,主动和中国破冰了,欧洲为什么还坚持硬头皮呢?说到底,特朗普是个商人出身,实事求是的,他可以玩拼,但生意的事绝不会放弃。再说中国在电动车、AI、绿色科技上发展得可快了,美国担心把中国逼得彻底转向,结果反而变成失控局面。
冯德莱恩这么强硬,也就四个字:没得招,但又不得不硬。近几年,欧洲的产业链被掏空,新能源技术被中国甩在身后;本地的车企不断抱怨,尤其是德国、法国那些传统制造业压力山大。欧盟内部缺乏个统一对华的策略,只能搞个“反补贴”,装装样子,显示点存在感。说白了,欧洲心里明知道打不过,却还得摆出个“要打”的架势,打到真正要动手时,可能也不敢真刀真枪地“硬到底”。
配查信-股票配资开户流程-网上炒股杠杆-股票杠杆平台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